方城石猴

在河南省方城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小村子,叫山铺村。乍一看和普通村庄没什么两样,但是村里却隐藏着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jpg

说起方城石猴,这能追溯到我爷爷的爷爷了。我爷爷叫王忠义,出生于民国时期,亲眼见证了方城石猴的兴衰。听我爷爷讲,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就靠雕刻石猴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火车汽车,没有高速公路,砚山铺村位于许昌到南阳的交通要到旁,过往的客商川流不息,车马步行,很利于做点小买卖。曾几何时,砚山铺家家户户雕刻石猴,雕刻黄石砚,甚至有“砚山铺的姑娘不纺,磨石刻猴雕砚瓦”的顺口溜。

方城石猴.jpg

方城石猴,造型古朴,色彩鲜明,同时又和“时候”谐音,在清末民初有很好的市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人都想求吉纳福,石猴作为一方的吉祥物,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不管是赠与朋友,或者是自己随身携带,都是一种吉祥,一种祝福。而且当时虽然说不上是耕火种,但是收割庄稼还是人手一把镰刀的模式。不可避免的会有磕磕碰碰,石猴刮下来的石对于小伤口有止血的作用,使人们对石猴增添了一种消灾解难的内涵。鼎盛时期北到郑州商丘,难道襄樊武汉,都有不少客商前来预订,以至于一猴难求。

方城石猴.jpg

解放后,农民都有了土地,做石猴的也少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石猴雕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石猴买卖别划为“资本主语尾巴”。“破四旧”时又将石猴划入封建迷信的行列,使得小小的石猴工艺沉寂了近二十年。

在2000年,注明的民俗学者倪宝成在方城发现了方城石猴,并大力推进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方城石猴才重新回来人们的视线当中。在有关人士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方城石猴于2006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爷爷王忠义也被评为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方城石猴传承人.jpg

方城石猴一般高2-5厘米,大一些的有十几厘米。属于是微型石雕。制作工艺分为选料、打磨、雕刻、钻孔、上色、晾晒、点睛、涂清漆等工序。石猴雕刻求大形而不拘细节,上色粗笔狂彩,有一种粗狂大方、灵动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石猴因为其独特的寓意,逐渐延伸出了辈辈封侯的猴子背猴子、世世封侯的石狮背猴王、猴桃献瑞的猴子献桃等等作品,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寓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方城石猴制作工具.jpg

从采石到成品,方城石猴的形成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原生态追求越来越强烈。纯手工三个字也显得越来越珍贵,我们坚持了几代人的守护和传承,依然采用几百年来的雕刻手法和流程,就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一份真实的民间文化,一种原生态的作品。一把把简单的刻刀,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孕育出了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方城石猴。猴年已经过半,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把石猴推广出去,也吸引更多的石猴爱好者与到雕刻保护传承中来!

相关推荐:
特色优联
我的微信号:teseyoulian

随机推荐